开启一场“相互成俄罗斯妈妈 矿桥矿就”的双向奔赴——年轻人爱上“奔县游”
最佳回答
“俄罗斯妈妈 矿桥矿”开启一场“相互成俄罗斯妈妈 矿桥矿就”的双向奔赴——年轻人爱上“奔县游”
火车俄罗斯妈妈 矿桥矿缓缓驶离长春站,窗外的风景从俄罗斯妈妈 矿桥矿楼宇渐次过渡成无垠的黑土地。吉林大学的芦猛和室友的第一次县域旅行,始于2023年春日去长春市德惠市。彼时两人刚刚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和博士申请,想趁着闲暇去旅行。“担心学校随时可能有事,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我俩寻思来寻思去,抱着出去踏青的念头,踏上了前往德惠的火车。”
正是对县域游的“初尝试”,开启了芦猛的“奔县”之旅。后来,他又去过长春市农安县、公主岭市和辽宁的开原市等,甚至规划着走遍吉林的所有县城,“至少要先把长春的县城都看一遍”。
芦猛不是个例,县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出行的目的地。《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1866个县域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平均值达到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达到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19%和35.18%。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有关县域旅游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86份。调查显示,70.68%的受访者有过县域旅游的体验,其中,67.22%受访者想避开大城市或知名景点的拥挤人流,65.42%受访者出于距离考虑选择就近的县城;此外,特色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51.01%)、社交媒体推荐的“小而美”的景色(48.39%)、特色美食(48.31%)、高性价比消费(32.03%)等都是受访者选择县域游的原因。
县域旅游“出圈”的背后是“精神回归”
南昌航空大学的李福涛在高中时就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心驰神往。高考后,他便将旅行的首站选定在广西桂林的阳朔县。除了沉浸在山水美景之间,更让他惊喜的是与这座小县城的“深度邂逅”。
没有安排紧凑的“特种兵式”行程,李福涛得以静下心来,深度融入这座小县城。西街的酸嘢店、兴坪古镇的啤酒鱼餐馆都吸引着他,街边的小商贩大多是本地人,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生意繁忙时,他们忙得不可开交;闲暇之时,便伴着傍晚的夕阳,与熟客们拉家常,还会热情地为路过的游客答疑解惑。李福涛所住的民宿老板两口子也与游客一同住在店里,不仅提供免费的接送服务,还出借电动车。这种“半商半友”的相处模式,让李福涛感到“他们把工作做成了生活”。
芦猛也有类似的感受。在德惠市,“原生态”的县城生活在芦猛眼前拉开帷幕——县城的马路上,既有现代化的机动车,也有农民赶着马车、驴车去赶集;“县城CBD”的衣服“贼”便宜,一件不到100元,芦猛和同学每人入手了两三件;当地的小吃独具特色又物美价廉,他们吃上了当地特产烤鹅蛋,还有比长春便宜很多的烧烤和麻辣烫。
“原生态”是县域游的“好评关键词”之一。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1.40%受访者认为原生态是县域旅游吸引游客的核心特质,烟火气(69.54%)、治愈感(56.49%)、高性价比(55.74%)、新奇感(41.41%)等也是县域旅游的吸引力。县域旅游选择率“直线上升”,83.57%受访者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旅游观念转变,愈发追求小众宁静的旅游地。
芦猛去德惠时,德惠老乡称奇:“德惠有啥好玩的?不如去农安,至少那有座辽代古塔。”当他去农安时,农安老乡又反问:“农安有啥好玩的?”尽管如此,芦猛还是对县域游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奔县”,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白山黑水间,千里沃野中,大片的玉米、水稻、大豆……让人轻易想起那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县城这个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里,他看到了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烟火气十足的市场、赶着马车的农民、做着小本生意却大方附送很多东西的大爷大妈、从来不让一句话“掉地上”的东北老乡,就是藏在县城里的热气腾腾的“乡土中国”。随着愈发深入、广泛地探索这片黑土地,芦猛对工业重镇、祖国粮仓这些概念的感知也更为真切。他还想“奔更多的县”,去聆听白山黑水之间,那永远也讲述不完的人间故事。
高性价比撬动小城文旅新业态
能找到“奔县”的目标县城,并在陌生的地方游刃有余,在芦猛看来,社交媒体起到很大的作用。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3.50%的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县域旅游相关信息。每次启程前,芦猛会先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查看,想去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交通也是芦猛考虑的一大因素。在他看来,许多县城通火车,甚至通动车、高铁,为县域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大多数县城的车票想买就能买到,甚至不用提前买好回程的票,大大提升了旅行的自由度。
在海南大学读书的时慧萱就因为难以实现跨省旅行,首选周末周边游。时慧萱的第一站是海南省直辖县级市——万宁。社交平台上的宣传标语“看海不要再去三亚人挤人了,万宁让你享受人少性价比超高的海边落日”,成功吸引了她。从海口到万宁的车票只需要几十元,100多元就可以“坐拥海景民宿”,比三亚便宜很多。景点之间距离不远,能节省很多交通开支。
“不是热门城市去不起,而是县域旅游更有性价比。”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2.12%的受访者县城游的人均单日消费为100元至300元,主要集中在餐饮(79.74%)、住宿(70.82%)、门票及游玩项目(57.16%)等。对于住宿选择,47.04%的受访者倾向民宿,43.81%会选择酒店。
“发展性价比高的县域旅游对游客和县城来说就是双赢。”李福涛在阳朔旅游时,5天只花了900元。在他看来,县城本身吃住行各方面消费都不高,游客花不了多少钱就能玩得很舒服。
近年来,“蓝眼泪”景观让福建平潭岛愈发受到游客的关注。2021年,土生土长的平潭人张建离开打拼多年的地产行业,选择回到故乡,在平潭县玉堂村的老石厝间打造一家名为“枕海入眠”的民宿。
玉堂村拥有280多年的历史,有着传统石厝建筑与悠久渔耕文化。许多像张建一样的年轻人的开发和经营,唤醒了古老村落的文旅经济价值。在对建筑进行改造时,张建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保留老石头墙的古朴风貌,还在民宿的角落放置了改造前后的对比图,展示石头厝“新生”的过程。改造后的民宿设计偏向圣托里尼地中海风格,集合了住宿、餐厅、咖啡、书屋、无边泳池、儿童乐园、海岛研学等多业态,受到游客们的喜爱。
经营民宿的这几年,张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平潭县旅游有多火爆。2023年暑期,“枕海入眠”几乎天天满房,节假日必须提前预订。2024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游客仍旧络绎不绝。张建介绍,每年的4月到6月是平潭“蓝眼泪”的“追泪季”,“蓝眼泪”奇观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热度迅速攀升。7月到8月则迎来全年旅游旺季。到了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张建的民宿预订火爆,常常提前两三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竞争力智库、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旅游百强县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实现双增长,较上年增长均超三成;旅游总收入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平均为68.4%,较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旅游资源品质持续提升,“国字号”资源数量稳步增长;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通达条件全面提升,中高端酒店持续加码下沉县域市场;生态环境优势继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
受访青年期待县域旅游挖掘可持续发展之路
“‘奔县游’最吸引我的就是开盲盒式的体验。它可能不是最舒适的,但一定是最难忘的。”回忆起万宁之旅,时慧萱感觉“痛并快乐着”。由于前往日月湾的路程较远,打车费用昂贵,她和朋友选择乘坐公交车。在烈日下苦等了一个小时,一上车,眼前的景象让她们目瞪口呆:“车厢里人满为患,车门居然是坏的,整个行驶过程都无法关闭。”下车后,她们又拖着行李箱在坑洼不平的泥巴路上艰难前行,行李箱轮子不堪折磨“光荣退休”。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2.87%受访者在县域游时曾遇到交通不便的问题,47.04%受访者认为县城住宿条件差,46.66%受访者认为旅游景点开发不完善;此外,约三成受访者遇到过县城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餐饮选择少、旅游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在长春市农安县,芦猛曾遇到游览完辽代古塔、吃完饭,就不知道再去哪玩的情况。“事实上我们去过的很多县城旅游业发展还不成熟,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游玩设施更是有待开发。”
芦猛曾经在抖音上刷到农安县文旅官方账号,评论区里有网友调侃:“真有人到这里旅游吗,你还注册上抖音了。”不过在芦猛看来,这是当地重视文旅发展的表现。“尽管账号粉丝不多,但这是一扇窗口,至少让大家知道,这里还有一座辽代古塔,对当地的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都是有帮助的。”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1.34%受访者认为县域旅游发展需要政府资金投入,62.41%受访者认为企业投资运营也很重要,本地居民参与(61.03%)和青年人才返乡助力(52.01%)也同样受到受访者的重视。
随着县域旅游愈发受到重视,许多政府机构、旅游业从业者等都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游客体验感。据张建介绍,为发展旅游业,平潭当地基础设施逐步升级,优化景区道路、新建停车场、修建公共厕所等,都提升了游客体验。政府还组织了“清新福建平潭蓝”等品牌推广活动,免费为民宿提供线上线下曝光机会。“文旅局也会定期组织民宿业主座谈会,听取意见并协调解决问题。行业协会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去年,我们的平潭民宿协会牵头制定平潭民宿质量等级团体标准,希望通过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民宿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张建看来,平潭旅游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游客数量明显减少,虽然他尝试通过设计研学体验活动等来吸引游客,但要实现大规模的淡季引流,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推出四季皆宜的旅游产品。“另外目前岛上游览项目以观光为主,还可以开发渔村民俗、海洋研学等深度体验项目。”张建说。
对于县域旅游的未来,张建充满期待。他建议加强职业人才培训,针对民宿管家、活动策划等岗位开展专业化、定制化培训。同时,政府能够牵头民宿、景区、餐饮等更多地展开营销联动活动。
足迹已遍布中国28个县级行政区的李福涛,则希望在“奔县”的过程中“解锁”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尝试用无人机航拍县域内的原生态奇观、体验“悬崖心跳”“夜爬银河”等探险活动、得到更多元的学生优惠,促进新型消费……
“如此一来,年轻人便能成为旅游界中‘敢说、爱说、多说’的体验官,同时也能担当起推广大使和监督“鹰眼”的角色。这种良性循环,将让真正的美景从手机屏幕中走出来,生动地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李福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俞希 毕若旭 实习生 曾伊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