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饼、巴渝荔枝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白居易的人生美食地图
最佳回答
“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胡麻饼、巴渝荔枝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白居易的人生美食地图
中唐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生于河南新郑。《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年少时备战科举考试的习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长安
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
年少时的白居易曾因战乱和父母在外为官等因素,辗转于越中、洛阳、长安等地。唐德宗贞元二年(787),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访了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姓名,忍不住调侃他:“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你的名字叫“居易”,但长安的米价这般贵,想站住脚跟可不容易呀。
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由得被眼前这位少年的才气所震撼:“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在长安站稳脚跟也就不难了呀!
不过,白居易直到贞元十九年才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白居易担任过校书郎,还担任过距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盩庢(zhu zh)县的(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这时的白居易并没有把太多心思花在美食上,而是更加关注人间疾苦。比如,他见到农民种植粮食终岁辛劳,却难得温饱时,忍不住愧疚万分: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由盩庢县尉调任进士考官,他来到长安,后来又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学士。之后的好几年,他一直在京城为官。这时的白居易,对于食物并没有太多要求,反正能填饱肚子的,对他来说便是美味,能容身的地方,就是好的居所:“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
虽然这一时期,他对于美食的要求不高,但咱们还是可以猜测一下:白居易应该特别喜欢长安坊间的胡饼。
唐朝的饼,类型极其丰富,其中的胡饼是唐人最爱的食物之一。胡饼类似于烧饼,最早由西域传入,因饼上常撒芝麻等配料,因此也叫胡麻饼。唐朝在各大城市中实行“里坊制”,首都长安被分为一个个方形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被称为“坊”。在长安,大大小小的坊有一百多个。各个坊市上,出售胡饼的店铺难以尽数,但白居易觉得最好吃的,大概是“辅兴坊”的胡麻饼。
江州
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可惜,好景不长。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疏主张严缉凶手。当时白居易正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主要负责辅佐太子。一些朝臣认为白居易多管闲事: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排挤白居易,不久后,他便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年过四十,仕途失意,白居易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变得“恬然自安”起来,他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儿,还有自己邂逅的那些美食。比如来到江州,白居易发现江州的鱼肉极其鲜美。这不,他在给朋友元稹的信中便提到:“湓鱼颇肥,江酒极美。”
湓鱼即湓江出产的鱼儿。湓江又名湓水、湓浦,也就是今天九江的龙开河。它发源于瑞昌清湓山,汇庐山下流水,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白居易告诉元稹:江州的鱼儿鲜肥,美酒更是极美。
那么,白居易有多爱江州的鱼呢?咱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答案。有一年,在九江的春末夏初时节,正在郊游的白居易特意来到湓浦口观鱼:“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
他还向大家解释道:“湓浦多鱼。浦西有杨侍郎宅,多好竹。”杨宅的竹子和湓浦的鱼儿,都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至于怎么吃才能不辜负这鲜美的鱼肉,白居易也给出了答案:“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吃鱼当然得配上极美的“江酒”。“绿蚁”是指新酿的米酒还没过滤时,上面漂浮的绿色泡沫。唐朝人吃鱼,喜欢生切,将鲜嫩肥美的鱼肉切丝,浇上蘸料,配上那新鲜出炉、沁人心脾的美酒,那该多么令人称心如意呀。所以,白居易才会心满意足地表示:“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除了可口的鱼肉,江州的笋也令白居易印象深刻。前头提到,白居易曾经特意前往看竹,可见江州的竹质量有多高,所以江州的笋也特别有名。至于笋怎么吃,他颇有心得——将笋放入蒸米的甑中与米饭一起蒸熟,让春笋的清香与米饭融为一体:“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白居易之前在京城为官多年,难得吃上一回鲜笋。如今在江州,每天吃着鲜竹笋,感觉连肉也不如吃笋香了:“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一边吃笋,白居易还一边劝朋友:“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居易在江州待了四年多,这几年虽然事业不顺,但也远离了权力漩涡。从他诗中美食来看,他应该过得很快活。他在江州认识了许多朋友,比如富商刘十九,他甚至曾和刘十九一起喝着小酒,下着围棋,直到天明。
忠州
奇果标南土,嚼疑天上味
转眼到了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他在第二年到任。
白居易在京城为官时,曾有一位叫做杨归厚的朋友,白居易前往忠州为官,杨归厚正在与忠州相邻的万州担任刺史。白居易途经万州,故友相见,甚为热忱。这位“杨万州”不仅设宴款待,而且还请他品尝了万州产的“卢橘”,也就是枇杷:“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
初到忠州,白居易还有些不太习惯,因为忠州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不理想,下饭菜也少,白居易甚至在写给好朋友元稹的诗里吐槽过:“旱地荒园少菜蔬。”“饭下腥咸白小鱼。”
不过,白居易可没有被简陋的条件吓住,他开始自学烹饪技艺,而且还学着制作自己在长安时爱吃的胡饼。隔壁的杨万州听说后馋得不得了,白居易赶紧打包给杨大使寄去,还不忘了问上一句:“尝尝这味道,是不是和长安辅兴坊卖的胡麻饼有得一比?”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寄胡饼与杨万州》
白居易在忠州可算有口福了,忠州的下饭菜虽不太合他胃口,可忠州盛产水果,尤其是荔枝。大伙儿可能会奇怪:荔枝是热带水果,喜欢湿热。忠州怎么会有呢?实际上,在唐代,四川以及忠州所在的巴渝地区曾是荔枝的主产区之一。《唐国史补》里就提到:“杨贵妃生于蜀,好嗜荔支(荔枝)。”
因为四川当时就产荔枝,杨贵妃吃过,才知道荔枝的味道多美。在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唐朝,连当年的杨贵妃想要吃上一颗新鲜荔枝都那么不易,更何况白居易呢。如今他来到了盛产荔枝的忠州,怎能不大饱口福。他同样分享了自己的快乐,给隔壁的杨万州也寄了些过去,并忍不住夸道:
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
白居易还在自己居住的庭院中种起了荔枝:“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听说杨万州吃过荔枝后赞不绝口,也想种荔枝,不由得打趣了他几句:“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
白居易是饱了口福,可荔枝极其容易变质,在当时,连见过荔枝的人恐怕也不多。元和十五年夏天,白居易收到了调令。为了向大家介绍荔枝,他让画工将荔枝的美好形象绘制了下来,并亲自为其做序,序的开头便提到“荔枝生巴峡间”。他还介绍说,荔枝的果实像葡萄一样聚成簇,核像枇杷,壳像红色丝绸,膜像紫色薄绸,瓤像冰雪般晶莹,浆液像醴那样甜美,又像酪那样略略带酸:“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致就是这样,但实实在在的荔枝比描述的这些还要更好!
随后,白居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忠州,回到了阔别五年的长安。
杭州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白居易回到长安,先后担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但他并没有在长安待多久。唐敬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书评论河北的军事,但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加上当时朋党之争日益激烈,白居易对于朝政日渐失望,于是主动要求到外地任职。当年七月,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从而开启了在江南的为官生涯。
白居易在杭州时,吃饱饭后喜欢闲坐,浅浅地饮上一杯酒,缓缓地弹奏几曲琴音。他自己淡淡地表示:“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此时的白居易,已经淡薄了名利之心,对于功名利禄不再留恋,也厌倦了官场的钩心斗角,主动远离尘世间的纷争。随着年纪渐长,白居易的身体大不如前,在杭州时,白居易大病了几场,加上公务繁忙,抑或是杭州令人欢喜的事物实在太多,白居易没能来得及记下更多与美食有关的文字。不过,他曾提到,杭州有一种叫做“梨花春”的名酒:“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当时杭州当地风俗,要趁着梨花绽放时酿造美酒,名曰“梨花春”。也许正是有了名酒相伴,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常中,酒出现的频率更高了。
白居易在杭州的时间并不长,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虽然在杭州待了不到两年时间,但杭州无疑是最令白居易魂牵梦绕的地方之一,他晚年时回忆起江南时写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词三首其二》
苏州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唐朝以长安为首都,以洛阳为陪都,分别称为京师和东都。白居易的新官职为“太子左庶子”,表面上是辅佐太子,可“分司东都”,其实类似于半退休的状态。白居易于长庆四年秋天来到洛阳,还在阳城东南隅风光秀丽的“履道里”购买了一所宅子,也许他已打算在这里度过晚年。可事与愿违,第二年,他再次被派往江南。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是苏州。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一点儿都不假。白居易喜欢吃鱼,这一点他在江州时咱们就知道啦。苏州的鱼,味道可不逊于江州鱼,甚至“朝盘鲙红鲤”。苏州的鱼,可以从早吃到晚。“鲙”,是鱼生的一种称呼。将新鲜红鲤鱼切成细片,蘸着调料食用,好不快意。后来,白居易在给元稹的诗中还回忆过苏杭的鱼:“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水葵即莼菜。用芥酱为新鲜鱼片调味,用豆豉和盐烹煮莼菜,这些美味,都是白居易关于江南记忆里的美好碎片。此外,唐朝的苏州,每年夏至时都有摆设“夏至筵”的风俗,筵席上会摆上各种好吃的:“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夏至通常连着端午节,所以正是吃粽子的季节。在当时的南方,流行一种“筒粽”,即咱们今天所说的竹筒粽。做法大致为用新鲜的嫩竹盛着米,再用宽大的竹叶或蕉叶、粽叶封住竹口烹熟。筒粽清香软糯,并带有淡淡的竹香味。还有那烤得香脆的嫩鹅,馋得人直流口水。从字里行间,咱们都已经闻到了美食的香气。
那时的苏州“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这些热闹景象无不映照着姑苏之繁华。除了好酒好菜,江南的水果也十分不错,白居易最爱的大概是江南的樱桃:“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
“含桃”是樱桃的别称。白居易喜欢江南的樱桃,他觉得江南的樱桃最好吃,其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味道也比别处的好。只是,这时的白居易已经疾病缠身,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五十五岁的白居易离开了苏州。许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苏州的日子时写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其三》
洛阳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白居易回到长安,担任秘书监。他穿上了紫色朝服,配上了金鱼袋。在唐朝,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享受紫色朝服与金鱼袋的殊荣。秘书监是从三品文官,掌管藏书与编校工作。
第二年,白居易转任刑部侍郎。太和三年,白居易因身体原因,领了一个“太子宾客”的闲职,并回到了洛阳,居住在履道里的宅子中。白居易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洛阳,并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的身份致仕。但这并不是他担任的最高官职,太和九年,他还曾被加封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正二品),但这只是一个虚衔,类似于荣誉称号。
他的待遇本就优厚,俸禄也不断增加,但职位却清闲安稳。可以说过得安闲自在,他偶尔参与朋友间的宴会:“净淘红粒罯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当时,洛阳附近的陆浑县盛产红米。白居易吃着香喷喷的红米饭,吃着切成薄片的鲜鱼肉和莼菜。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在苏州的日子,忍不住在宴席上问从苏州来的客人:“停杯一问苏州客,何似吴松江上时。”
“伊水鲂”指流经洛阳的洛水中的鲤鱼,因为味道鲜美,在当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味。红米饭配上伊水鲂,每一口都合乎白居易的口味,让他吃得舒适满足,称心如意。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
——《饱食闲坐》
至于常吃的蔬菜,白居易依然比较喜欢吃笋,此外还有葵菜:“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葵”是一种古老的蔬菜,现代人常将其称为冬葵、冬苋菜,是古人最常吃的蔬菜之一。
会昌元年(841)白居易年届古稀,可他依然喜欢凑热闹。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前后三天分别称为头寒食、正寒食、末寒食。在唐朝,人们每到寒食节还会摆设寒食宴。白居易在当年参加了多次:“鸡毬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
寒食宴上必不可少的是甜粥和“鸡毬”。有人曾说,鸡毬兴许是鸡肉丸子。但在古代,人们寒食期间禁止用火,吃的也是冷食。鸡毬兴许不是真正的肉类食品,但其具体形象,现在已难以考证。
白居易晚年体弱多病,腿脚不灵活了,听觉和视觉也严重衰弱。加上他信奉佛教,吃得总体比较清淡:“午斋何俭洁,饼与蔬而已。”他时不时还要来一段“斋戒”。斋戒期间,既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荤。会昌二年,退休的白居易斋戒完毕后,妻子杨氏为他张罗了一桌丰盛的菜肴:
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佐以脯醢味,间之椒薤芳。
——《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
吃的还是红米饭,下饭的依然是鱼。鱼是清蒸的,加上肉桂、生姜等香料调味。红米饭上浇上了用动物乳汁调制的调味醬,再加上些其他的小菜,并以花椒和薤菜添香。薤,即咱们今天说的藠菜,或藠头。闻着饭菜香气,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筷子:“山妻未举案,馋叟已先尝。”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眼前和自己一样满头白发的老伴,白居易心生感激,不由得放下碗筷,握紧妻子的手:“偕老不易得,白头何足伤。”
会昌六年(846),七十四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尚书右仆射,即宰相之职务。与那些美丽的地方“早晚复相逢”的愿望,也成了一种遗憾。
其实,晚年的白居易,时时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去过的那些地方。他还会回味那些吃过的美食,想起陪伴过自己的好友。比如他曾回想起江州的鲜鱼与美酒,追忆起自己在大雪天里呼朋唤友喝小酒的逍遥时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文并供图/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