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拥抱数智小喜爽⋯好多水⋯快⋯深点化 农民工如何转型高素质产业工人?
最佳回答
“小喜爽⋯好多水⋯快⋯深点”企业拥抱数智小喜爽⋯好多水⋯快⋯深点化 农民工如何转型高素质产业工人?
日前小喜爽⋯好多水⋯快⋯深点,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等部门小喜爽⋯好多水⋯快⋯深点印发意见,明确到2030年,资助不少于200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以适应各个产业领域的加速变革。如何让更多农民工变身高素质现代产业工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数智化的先进设备后,车间里发生显著变化。机器多了,人少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业变革给原来许多靠手艺活吃饭的农民工带来了新考验。
农民工 杨凯明:一台滚丝轮现在可以顶我们10个工人,我们全厂都做的话,十个工人都搞不了一台滚丝轮的效益出来。
杭萧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下料工段机加工工人 向健方:刚开始进来的时候,基本上相当于是出力,现在感觉越来越智能化了,还要学会操作系统,学会看图纸、学会看程序。
中建五局钢筋工 陶光辉: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我是从1993年开始做钢筋,现在三十多年了。对于以前的传统工艺都会操作,但是现在即将全部都是数控的,都是电脑控制的,电脑这一块是最大的难关。
农民工 吴锡思:现在的设备越来越好,我学历比较低,就跟不上,看着电脑就好像看着天文数字一样,都看不懂。如果有机会去培训电脑的话,我愿意去培训,就是越早越好。
从“重生产”到“重培训”
产业工人素质提升
在山西吕梁市的一家汽车玻璃制造企业,无尘生产车间里,几位工人把比头发丝五分之一还要细的钨丝安装到设备上,如今这里十分钟就能生产出一批用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夹丝玻璃。
和传统汽车玻璃相比,夹丝玻璃夹层中布满了细小的金属钨丝,通电后发出的热量,能快速融化玻璃外表凝结的水雾、霜和冰。
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夹层制造部合片车间布丝工 梁英:我们的工作就是布丝,就跟织布机差不多,把钨丝缠到设备上面,然后把钨丝通过仪器再布到膜片上面,把膜片布满。
这条汽车玻璃布丝生产线去年5月投产,新设备的使用,让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切割、磨边、打孔等工作不再需要人力完成,而熟悉设备操作界面、参数设置、运行流程,能够完成更精细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则变大了。一些农民工就是借着设备升级的契机,通过培训成了山西省首批汽车玻璃布丝工。
从2017年起,吕梁市推动企业不断加大产业工人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已组织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2.23万人,其中培训农民工达11.28万人。在山西东义集团2万多名职工中,农民工占比超过75%,这几年,企业每年平均投入1200万元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要求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国家政策的加持叠加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吕梁,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重生产、轻培训”向“重培训、强技能”转变。
吕梁市工会二级调研员 卜新宇:各企业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一大批农民工正在转变为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现在产改由原来的党委政府要我改,改为企业主动自觉自己改。
擦亮劳务品牌金字招牌
助农民工稳定就业
在四川德阳的一家锅炉制造企业,随着一道700吨重的防辐射铅门缓缓关闭,刘正非和吴启亮操控X光机,开始对一批锅炉筒体进行焊接缝无损检测。贴片、调参数、曝光、洗片、显影,就像放射科医生做检查,无损检测就是利用专业仪器探测焊缝是否存在裂缝、气泡等肉眼看不见的“内伤”,因此他们也被叫“探伤工”。
除了能在明暗环境里快速切换,刘正非和吴启亮两人还掌握着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取得了特种设备作业证,并熟记上百种焊缝缺陷图谱,每月能有七千多元的稳定收入。而这些,是五年前还在工地上打零工的两人原本从未想到过的。
探伤工 吴启亮: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最注重新技术,争取今年把新技术的证书拿下来。
改变源于2022年。当地依托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劳务品牌——“德智装备工匠”,由德阳安装技师学院牵头组建区域性、行业性技工教育联盟——德阳技师学院集团,整合30家企业、院校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匹配就业岗位。对于符合国家补贴政策的农民工学员,可享受免费培训。刘正非、吴启亮正是在这里进行的系统学习。
眼下,在“德智装备工匠”培训基地,焊接新技术、电气自动化、数控机床加工、无人机操控等不同课程培训正在进行,其中很多都是专门为企业定制培养紧缺的专业技能工种。
四川德阳安装技师学院院长 陈俊:政府搭平台、企业高度参与,和我们学校的培训能力紧密衔接,全日制一年有上千名学生输出。短期培训,一年培训1.2万人次以上。
2021年,人社部等20个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对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作出系统部署。去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劳务品牌认定培育,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一体化外出务工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劳务品牌2300多个,带动就业近6000万人。技能含量不断提升的劳务品牌,也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的“金字招牌”。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 闫乃之 赵菁 吴南馨 山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