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企看发展 天天弄| 科大讯飞刘庆峰:发展AI,不能在别人地基上建高楼
最佳回答
“天天弄”走进民企看发展 天天弄| 科大讯飞刘庆峰:发展AI,不能在别人地基上建高楼
中新天天弄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 宋天天弄宇晟)2025年年初,DeepSeek震撼世界,杭州“六小龙”走红出圈,世界正重新认识中国的创新能力。
“我们为DeepSeek鼓掌,感到非常自豪。”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创新成果让全球看到了中国技术发展的速度,提升了各方对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
创新突围的重要力量
信心来自于创新成果,更来自于中国官方支持科技创新的鲜明态度。
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举行。3月两会期间,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议题,有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话题热度不减。
作为科技领域民营企业家,刘庆峰说,他看到了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决心。他认为,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解决卡脖子等关键技术方面,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中国民营企业将成为创新突围的重要力量。”
刘庆峰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有一批人敢于在算法、在核心技术的源头进行创新。只要我们有这个胆气、勇气和决心,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产业,都会有更好的未来。”
人工智能大潮正汹涌奔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刘庆峰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业在进行源头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应与技术创新联动,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自主可控的大模型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此后,这家专注于语音技术研发的企业迅速崛起,其关键就是将实验室中的技术转化为改变人们工作生活可用的工具。
2008年,科大讯飞首次让机器的语音合成超过普通人说话水平;2012年,首次让机器的语音评测超过人类专家水平;2015年,首次让机器的语音识别超过人类速记员水平;2018年,首次让机器翻译的中英语音翻译达到CATTI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合格标准。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不断加码人工智能方向研发,近年推出自研大模型。科大讯飞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需要自主可控的大模型。”
基于这样的考虑,刘庆峰坚持用国产算力训练大模型。
他认为,若不能加快解决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薄弱、适配困难等问题,无异于“在别人地基上建高楼”。中国亟需加快推进基于国产算力底座的大模型研发创新、场景应用、生态开放全链发展。
“在通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领域的情况下,如果大家都只想着去‘摘果子’,等别人把生态搞好再去用,那么我们自主可控的平台生态没法成长,综合创新能力也没法提升。”
刘庆峰呼吁,大家应更多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做生态,要有开源的体系,不只是简单地做推理、做微调,而是要真正去训练。
“用更少的算力,更小的尺寸,达到业界一流效果。”刘庆峰指出,实践表明,基于国产算力底座开展大模型训练和算法创新是可行的,构建真正基于国产算力软硬件协同的生态体系恰逢其时。
一场需要聚精会神的长跑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这将是一场需要聚精会神的长跑。”
刘庆峰表示,科大讯飞会坚定不移地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持续前进。
“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创新上,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基于全栈自主可控硬件平台的大模型研发上,我们要对标全球最好水平并在重点领域方向上形成超越和引领,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生态。”
目前,科大讯飞正建立以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值得一提的是,仅2024年,科大讯飞的开放平台就新增200多万实名认证的开发者团队。
在刘庆峰看来,中国完全有能力率先抓住本轮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产业红利。他认为,中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走得更远,必须要有更深入的机制,其关键是要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长期主义精神。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刘庆峰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最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同时,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当今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应该更积极地制定配套机制。
“我们应秉持以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释放创造力的准则,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研范式、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在教育、医疗等民生刚需领域造福普通百姓,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