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与金银瓶1-5传统文化互动相生 激发网络文学创新发展
最佳回答
“金银瓶1-5”青年文化与金银瓶1-5传统文化互动相生 激发网络文学创新发展
青年金银瓶1-5文化以其朝气蓬勃的创新金银瓶1-5精神和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感知,为新文艺创作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日前,“互动相生——网络文艺中的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协办。首都师范大学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教授策划主持,参会专家来自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等。
会上,与会专家就网络文艺现象中的青年文化活力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交融和碰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热门网络小说《长生烬》做进一步分析。专家们认为,《长生烬》是“长生流”小说代表作品,兼具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气质,小说将重点由以往修仙文“升级流”“战斗流”转向修仙路上“日常流”的描写,既传达出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也表现了道家乐天知命的理想人格,这直观地展示了代表青年文化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相生。
《长生烬》是在番茄小说平台备受欢迎的网文作品,讲述了穿越到修仙世界的主角陈浔,携带着系统赋予他的长生能力,意外跨入修仙大界、经历各种冒险的故事,已有超过140余万人阅读。
中国文联理论室胡一峰副主任指出,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已不能用网文和非网文这种二元对立思想进行概括,而是网络性和非网络性的问题。《长生烬》的小说作者试图建构一个充满民间方术等传统文化要素的文学世界,与现代青年文化的基本逻辑结合,从以往修仙文套路化跳脱出来,让小说同时拥有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特性。由该小说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也在反哺传统文学,青年由一个传统文化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再生产者。他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呈现出四种形态:一是互联网为传统文化建构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二是互联网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体验的新场景;三是互联网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共享的新的纽带;四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再生产的新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山东大学文学院黄发有教授从网文“穿越”元素切入,他认为不管主角穿越到真实存在过的王朝还是虚拟的架空王朝,都需要依托传统文化。“穿越”让拥有青年文化背景的主人公能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对话交流中逐渐磨合融入,而年轻读者也在网络空间中与传统文化接触。此外,他也强调,影响较大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有国风元素的存在,早期作品存在缺少一种批判和辩证的态度,不加思索地将传统文化悉数尽用。而现今年轻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加深,将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跟作品的内在融合的越来越好,因此,要更加推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与对话,提升网文作家的精品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玮教授通过对《长生烬》的细读指出,如今的修仙文不再强调对修仙界庞大的世界观的建构,而将重心转向修仙路上的日常生活,这反映了当下爆款男频文的节奏逐渐走向缓慢的趋势以及对传统道家文化“无为”的继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李林荣教授提出,当下网络文学发展速度迅猛,“穿越”“系统”是修仙文的一大特色,是成文一个开篇的前提,而将日常与修仙结合在一起的《长生烬》,在番茄小说中男频网文有不俗的成绩,体现了当下网络文学通过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相生试图突破网文的标签化和类型化。因此,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了对旧有的创作结构的分崩离析的消解,催促着研究者对相应理论概念进行更新变化。青年文化从历史上看相对较为弱势,青年文化从主流文化盘踞的文化系统的挤压中突破出来主要有新文化运动时期、80年代群众文化兴起以及现在网络文学兴起这三个阶段。当下网文写作需要通过属于青年的方式将中国历史神话等传统文化元素调动起来,走出套路化模式,呈现出热情奔放的想象,通过故事架构传递中国历史传统的精神品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黎杨全教授对会议“互动相生”这一主题表示赞赏,他认为,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二元对立。传统文化的传播非常倚重青年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文或游戏等青年亚文化传播。此外,青年文化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了传统文化。《长生烬》实现了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的粘合,打破了早期网文以主角为主的功利式表达,传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而日常修仙的网感表达,反映了新的媒介环境下日常式生活美学的兴起,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对宏大叙事的视线转移是否是故事的消亡?网文日常化审美是否与当下兴起的短视频浪潮有关联?这种再媒介化的问题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艺术报》邱振刚主任认为,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远离者,此阶段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需要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的微妙关系;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参与者,青年人愿意投入到传统文化中,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创作资源,开始愿意与传统文化产生关联;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年轻人开始热爱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桢阵纳入自己的创作中。《长生烬》把年轻人复杂的心态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更多样化的故事性的一种折射。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马季研究员表示,网络文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证明了它是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在于当下性,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对青春的书写更具有优势性,网文作家对当下迅速的捕捉能力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在青年文化的杂糅性和丰富性层体现了面下,不能用简单的类型化去评价一部作品。《长生烬》符合当下的小说趋势,当前网络文学类型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过度,呈现多种类型杂糅的趋势。通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独特发现,使得大的视野和现实产生某种暗合,不是在故事层面上而是在现实层面上超越以往的作品。这就需要当下青年网络文学创作不要将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变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去魅的方式进行创新,面向未来。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认为青年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概念,是一种跨越了性别、阶层、学识背景等的符号,只要确认青年概念的稳定性,就可以拥有广阔的号召力。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学关系值得我们深思,他指出当下青年文化对历史的厚重有一种背离感,网络文学很难看到青年文化应有的对生命的启蒙精神,成为想象的牢笼。《长生烬》中的修仙描写反映了当下的青年文化的转变过程,通过奇幻文化呈现出对科学主义逻辑之外的反思。然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仍是稚嫩的,需要通过引导与批评将消失的青年性找寻回来。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展现出年轻人的浪漫想象,希望能有更多充满青年文化色彩的优秀作品落地生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网络文学研究室汤俏副主任认为,在当今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背景下,《长生烬》作为一部融合了修真、长生流与苟道修仙元素的小说,以其奇幻的修仙世界构建、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深刻的内涵表达,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相生。这个极具价值的案例启示我们,网络文艺作品可以成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激发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本次会议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学生代表凌正同学发言,他认为《长生烬》显示了主角投射正向的情感对于读者的代入感。日常轻松的修仙过程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和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躬耕乐道、大道不争的理想人格在作品中被鲜明的张力结构表现出来。作品里面所蕴含的逆天改命、万物刍狗、天道轮回、善恶有报,实际上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面向,也在曾经被寄予厚望,也被看作传统文化的创意性表达的重要载体。青年在文化表达的时候要去选择、追逐、主动融入传统文化。但同时,传统文化是内蕴的,是很包容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包裹着当代表达,以至于当我们的类型化表达急剧变化的时候,大家也不觉得突兀。
会议最后,凌正与《长生烬》作者紫灵风雪两位“Z世代”青年,就网络文学如何在求新求异的同时传达传统文化精髓这一问题进行了对话。紫灵风雪认为,《长生烬》创作中试图更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相互陪伴帮扶的人间情,试图传达与以往修仙不同的乐观精神。
金银瓶1-5 研讨会主持人许苗苗教授总结道,互动性是互联网媒介最大的特性,传统文化要素在网络文学写作中十分常见,而青年作为网络文艺传播的主力军,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文艺和青年的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变。《长生烬》突破了以往快节奏的网文叙事方式,呈现出慢节奏、生活化、注重日常细节、从“神”回归到“人”的特色。作品打破以往爽文的叙事套路,通过长生超凡力量和肉身的脆弱之间形成的张力,让主人公拥有人情,构成与以往修仙文自我主义不同的反套路特色,是“有情的长生”。
本次研讨会关注网络小说在继承中求变、在变革中坚守的特点,探索以青年创作为先导的网络文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路径。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剖析网络文学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脉络,探究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如何互动相生,揭示其内在逻辑与深远影响。十位专家通过精彩的发言与思维的碰撞,表现出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年文化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对时代潮流的把握的肯定。青年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互动相生中,催生出新的文学魅力与文化价值,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带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